close



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 

中國時報【汪飯店毛巾英文宜儒╱台北報導】

嘉義阮劇團與《無米樂》、《牽阮的手》紀錄片導演莊益增與顏蘭權,將在今年台北藝術節共同打造「紀錄劇場作品」《家的妄想》,從嘉義東石出發,透過在地視角,探問人與環境的關係,和對家與故鄉的想望。

「台灣劇場不缺台北觀點、國際視野的作品,都會人的思維模式也不乏創作者詮釋。我們想提供首都之外的觀點,是我們生長的故鄉、嘉義的觀點。」

創劇團 青年返鄉深耕

阮劇團是嘉義第一個現代劇團,核心成員幾乎是土生土長的嘉義青年,英語測驗成績對照表成軍至今12年。過去他們北上求學,但仍利用每年寒暑假回嘉義演出、辦理戲劇營隊,近年陸續從戲劇相關科系畢業,不留戀都市生活,反而回到故鄉定居、專心經營劇團,打造深具在地特色的演出與活動。

包括邁入第八年的草草戲劇節,和在南部觀眾群打出口碑的庶民喜劇《熱天酣眠》、《金水飼某》等。

《家的妄想》原始靈感來自莊益增與顏蘭權的同名攝影計畫,透過影像中沿海河岸破敗的家屋景觀、因地層下陷沒入水中的荒敗墳墓,以及編劇許正平、團長汪兆謙的討論,意圖傳遞:「現代人是沒有家的」與「回不去的地方都是故鄉」的犀利觀點,藉以探問現代人對家的定義與故鄉在現代社會的意義。

在地化 得靠回嘉練功

阮劇團已近5年不曾有作品北上,汪兆謙的想法是:「我們就是回家(嘉)練功,感受這個地方的生活方式、人們的思維行動。」他坦言自小在嘉義長大,但大學後就在台北唸書,早習慣台北思維與城市觀點,「一開始我也懷疑自己,什麼叫嘉義觀點,這幾年專心在嘉義生活,才發現那是很基本的、對土地與生活場域熟悉後才能反映出來的。」

新視角 擺脫台北觀點

《家的妄想》中,有一三代同堂的基本家庭架構,延伸出的有躺在墳墓裡的祖先、搖身成新一代「青蚵仔嫂」的外籍配偶、不回去也回不去原鄉的青年、居無定所的遊民。這些角色與故事情節來自阮劇團與莊益增、顏蘭權密集到東石田調訪談的所得。

「從喪葬業者、撿骨的師公、蚵田裡的婦人們、村裡的老人、與我同輩的嘉義青年身上,我們聽了很多鄉野奇談、生活的不得已、人生的無奈。」汪兆謙笑說,「很多人脈與故事是現有的,我們沒有外地人到異地田調的差距與困難,或許這會是所謂不同於台北觀點的新彰化英文補習視角。」

《家的妄想》是今年台北藝術節的開幕作品,7月31日至8月2日在台北水源劇場上演。


95AEB84AA684CA02
arrow
arrow

    d77ld31njd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